10大海洋垃圾塑膠佔逾6成 愉景灣淪為黑點
發布時間: 2016/10/28 14:01
最後更新: 2016/10/28 14:07
本港海洋及岸上垃圾問題嚴重,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多個環保團體調查發現,逾6成的岸上大型垃圾是塑膠製品,當中大多是發泡膠碎片、塑膠包裝等即棄塑膠產品。愉景灣、蒲台島及南丫島北角等,都是「海洋垃圾黑點」。
名為「育養海岸」的計劃分析了在去年7月至今年7月期間,於34個海岸地點收集的海洋垃圾及生態數據,統計出10大岸上大型垃圾:
- 1. 玻璃碎片
- 2. 發泡膠-碎片
- 3. 塑膠包裝袋及保鮮紙-碎片
- 4. 發泡膠-食物盒及杯
- 5. 塑膠碎片(硬)
- 6. 飲品膠樽蓋
- 7. 幼繩、帶子、絲帶段
- 8. 飲管及攪拌棒
- 9. 塑膠包裝袋及保鮮紙
- 10. 其他種類塑膠
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(育養海岸)楊松頴表示,岸上大型垃圾調查中,每5米樣帶(由岸邊至海水為長度、寬約5米的範圍)平均收集到約391件垃圾,塑膠平均佔6成半,主要是發泡膠碎片、塑膠包裝及保鮮紙碎片等即棄用品。
至於岸上微型垃圾中,每1平方米平均收集89件垃圾,當中塑膠佔7成半,主要為發泡膠碎片,大多是發泡膠魚箱及其他即棄用品等。
至於打撈的沿岸水域漂浮垃圾中,每2小時平均垃圾量約518件,近8成4是塑膠。
在海底方面,義工在港多個水域潛水調查及清理海底垃圾,每100米樣線(海底中拉100米長、約2.5米寬範圍)平均收集到30件垃圾,當中塑膠垃圾佔逾6成半。
楊松頴指出,愉景灣、蒲台島、螺洲、南丫島北角、芝麻灣等是「海洋垃圾黑點」。此外,垃圾如廢棄漁網更會纏繞魚、蟹等海洋生物,致其受傷,甚至死亡,調查中發現不少有魚類咬痕的垃圾碎片,更是直接影響魚類健康及食物鏈,最終更有機會損害人類健康。
不但海洋生物吸收不到營養,因污染物多會黏著塑膠製品,而這些污染物是本來牠們不會吸收到,人類進食受污染海洋生物亦有潛在健康威脅。
她促請政府盡快落實更多生產者責任制,與生產商、零售商及市民分擔收集、回收和妥善棄置垃圾的責任,如在海岸邊擺放回收資源桶;又呼籲市民外出時自備水樽、自備器皿買外賣等,共同努力減少產生廢物。